摘要:“神形兼備”是肖像雕塑的最高境界,被塑造的對象表情時常會產生變化,往往都是瞬間的,這就需要雕塑家去偽存真,覺得哪種表情最為合適,迅速的捕捉出對象神態最完美的瞬間表情。
關鍵詞:肖像雕塑 瞬間表情
肖像雕塑是一種很古老的藝術形式。在西方的一些國家,早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就出現了偏重于理想化的肖像雕塑。比較起來,中國古代的肖像雕塑有別于西方,這和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和統治者有關。中國古代留下來的肖像雕塑的遺跡不多,現在已考證的最早的帝王肖像雕刻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在永陵的塑像。但我們今天仍能夠看到少許的實物,東漢有為紀念建都江堰的太守李冰所塑的《李冰像》,此造像風格渾然質樸,意味較濃。唐代有藏經洞中洪辯像,這尊像為其真身塑像。此雕像是中國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典范之作,等等。
對肖像雕塑的評價都有兩個標準,一曰形似,二曰傳神, “神形兼備”是肖像雕塑的最高境界。通過人物外在形態及面部特征,透過人物的外貌揭示他的性格和內在氣質,創作出生動的有思想深度的肖像作品。從造型上講,對象的面部特征和個性特點要務求肖似,人們在審視肖像作品時,往往在第一印象中就已確定雕像像不像對象,這第一印象所看到的就是人物的“形”,它需要雕塑家扎實的基本功,也需要雕塑家研究人物生理的造型特征,還需要雕塑家對所表現的對象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觀察。當然,它也不是照相式地對人物進行再現,在尊重對象真實和滿足于肖像人物原型的同時,更需要雕塑家創造性的勞動,進行集中、概括,加工,使之更生動地揭示對象形象特征。
而在神態的表現上,雕塑家得用心捕捉人物的表情,對象是喜怒哀樂還是木訥呆滯。眼睛和嘴巴的開合程度能夠表現出人物微笑、大笑、狂笑等高興的表情;而人生氣時或是發怒時,五官會聚攏到一起,比如:皺著眉、瞪著眼、咬著牙等;人悲傷時,情緒比較低落,嘴角下拉,外眼角也向下低垂,這些特征就能表現出人物的悲傷。
眼睛的表現是刻畫神態的一個重要方面,眼神的特點直接影響雕塑的整體精神狀態。瞳孔的聚焦點不同,人物的表情也會有所不同,聚焦在斜上方則有瞥視的感覺;聚焦在下方則有思考的感覺;平視則有凝望之意。除此之外,嘴巴的張合及張合大小也會直接影響表情。鼻子、耳朵有時會參與表情的變化,只是比較微妙,不宜覺察。五官各自的狀態及每種狀態的種種組合,構成了人物的各種表情。而這些表情往往都是瞬間的,并且時常會產生變化,這就需要雕塑家去偽存真,覺得哪種表情最為合適,捕捉對象神態最感人的一幕。當然在神態處理上各類不同的肖像自有其內在的不同要求。由于不同的創作者其藝術觀、創作風格和表達習慣的不同,也會采取完全不一樣的方法與措施,來達到他們所預期設想的與眾不同的神態表達效果。
依靠照片制作肖像雕塑難度較大,雕塑家只能靠對象有限的照片為參考,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觀察,從大量的素材中提煉概括出人物最本質的東西。雕塑家靠扎實的基本功從照片中獲得造型上的準確,把握住人物的“形”;而在“神”的塑造上,得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處理。在實踐中摸索出根據照片掌握對象瞬間神情的能力,這種“神”不是人物在某個年齡時的形似,而是人物整個精神氣質的把握。
照片是人物一瞬間表情的凝固,很有可能不是他最典型、最能代表其性格特征、職業氣質的神情。雕塑家依靠有限的資料接近人物真實的同時,用自己的眼力去點化神情,捕捉“形而上”的“神”,認真體會人物的哪種神情最適合這尊雕像,是微笑、靜穆、莊重、嚴肅……通過研究人物的精神氣質、表情、神態甚至是動態的刻畫來象征某段歷史,表達對象的某種狀態、某種氣質。最終使人物形象以雕塑的形式真實呈現鮮活的生命與靈魂。這樣的作品才能獲得廣大觀眾的贊許,才是經得起審視的有思想深度的肖像作品。
因此,在進行肖像雕塑創作之前,作者一定要對創作對象進行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分析,力求全方位地了解和感知創作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創作出一件比較成功的作品。把握好形似與神似之間、作品與原型之間的關系,掌握各類肖像神態表達的內在規律并在創作肖像雕塑的時候靈活運用規律,同時還得需要雕塑家用慧眼捕捉對象瞬間表情和獨特氣質。
參考文獻:
李向偉:《肖像雕塑小議》,載《雕塑》雜志 2004.6 p9
李樹榕:《“最普通的”往往是最感人的》,載《藝術探索》雜志 2005.1 p98